2014年7月4日 星期五

願夢停止在今夜──觀大型新編「粤劇」《南海一號》香港首演

香港粤劇名生陳培甡主理的「新昇娛樂製作有限公司」近日邀得「廣東粤劇院一團」擔任演出團體,在2014年7月4日至6日一連三日假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演出大型新編粤劇《南海一號》。(為響應「東華粤劇籌款月」,其中一場演出列為東華三院籌款節目)劇名「南海一號」指的是一艘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航道的古船,據考古學家推斷,它在距今約八百多年的南宋初期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水域。由於船身被海底淤泥層層覆蓋,船中裝載的宋代瓷器和生活器物都保存完整。這艘古船在1987年8月由中國交通部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打撈公司意外發現,礙於技術和經費所限,打撈工作遲遲未能開展。中國政府歷經數十年的水下考古調查研究,期間亦得到香港民間組織「香港中國水下考古探索協會」向港人募捐過百萬贊助,終在2007年12月把「南海一號」順利打撈出水。2010年以此古船為創作題材的「粤劇」首次在國內被搬上舞台。

《南海一號》試圖將歷史考古與粤劇藝術結合,並兼用到影視動畫、話劇、西方歌劇等不同元素,實乃嶄新大膽的嘗試,且很大程度挑戰到粤劇傳統觀眾的固有觀影經驗,相信不少觀眾也如我在觀劇期間偶然會忘記自己所看的其實是一齣「粤劇」演出。此劇絕對稱得上是大型製作,單以參演人數就動員到八九十位演員,由國家一級演員兼廣東粤劇院院長丁凡出任藝術總監及飾演劇中男主角李六哥,其他幾位國家演員都出演劇中主要角色,蔣文端飾林花、梁淑卿飾波斯女郎古麗、林家寶飾波斯貴族葛宛素、楊黎浩飾李大用。至於道具布景方面,舞台由始至終置放著一艘可作360度旋轉的巨型道具古船頭,頗為堂皇宏偉。

編劇很花心思地從打撈出來的古船文物發掘可用素材,劇中主要角色如李大用、六哥和林花等名字都取自船中瓷器底部文字。至於故事內容則屬原創,講述李大用之子六哥喜好燒製陶器,平生最大心願是革新陶藝,機緣之下認識異國波斯貴族,想出製作異國花樣的中國陶瓷販賣圖富。當然,此劇少不免加入愛情元素,穿插交代六哥與青梅竹馬的義妹林花及波斯女郎古麗的三角戀情。最後,各人搭乘滿載新瓷的「南海號」往波斯經商,期間船隻不幸遇上風暴沉沒。粤劇鋪陳故事一般會採用線性敍事,此劇卻多次運用倒敍,第一幕交代演員正處身航行中的船隻,第二幕已跳去角色的舊日回憶,接下來又回到現在的三個月之後……。如斯安排其實是頗為新鮮的,能營造出電影感,對新一代觀眾來說應該不難理解。字幕不時打出「第二場幾月後」、「第三場後幾日」,用意固然是幫助觀眾理解劇情,但過於仔細的描述略嫌畫蛇添足。例如,第五場末的劇情講述一度被囚的李六哥獲釋,準備登船前往波斯,第六場描述的是幾位主角在船上的情況,跟前一場只是按時間順序推進發展,字幕在換場時卻特意顯示為「第三場後幾日」,雖然在時序上沒錯是這樣安排,但特意的說明看來反而讓人有點不明所以。如果編劇既想有所突破,同時又顧念觀眾的理解及接受能力,或許可取權宜之法,在頭場照舊讓觀眾先暏古船頭道具的壯麗,安排一眾演員在船上載歌載舞作為全劇序曲,其後就改為運用慣常的線性敍事方式陳述故事。

此劇的配樂是節目賣點之一,場刊介紹文字提到是次演出「在傳統的粤劇表演程式添加了多元的藝術表演元素,具有波斯風情的曲調流淌於傳統粤劇唱腔行板之中。」全劇參照西方圓舞曲旋律,大量使用交響管弦樂,而粤劇觀眾慣聽的大鑼大鼓反倒減至最弱。飾演波斯女郎古麗的梁淑卿的表現特別值得一提,她既為國家一級演員,歌唱技巧定必高超,在劇中作說白演唱時多被安排有西方音樂襯托,聽來跟粤曲有別,別有一番趣味,具體來說或可將之界定為粤語歌劇。至於全劇的曲詞則頗為坦白直接,如「暖暖雞湯深深意,問哥可知否妹心思」、「看那月與星相對笑敍時,猶如我與你情深相依」、「願夢停止在今夜,願今生記住這一切」、「多麼美麗的夜、多麼冷酷的夜」等,筆者並不要求曲文詞藻必然要複雜艱澀,但各演員都異常用心賣力演唱,且表現優秀,如所唱的曲詞文字能多加雕琢潤飾,豈非能為整個演出多添一層欣賞價值?

綜觀而言,《南海一號》的故事圍繞陶瓷革新,今日看來倒像以此主題為引旨,讓大家一同反思粤劇藝術可以怎樣革新?粤劇工作者革新藝術的想望從來都是美麗的,但觀眾的眼光也是雪亮的,評價自然更趨尖酸冷酷。

觀劇日期:2014年7月4日
座位:K32




《南海一號》演出謝幕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