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香港藝術館「東西共融」

      再談另一個展場名為「東西共融」的展覽,對我來說真是很大的驚喜,展覽展出不少西方畫家到中國時的速寫畫,又並列了中國外銷畫家參考那些速寫所畫的作品,雖然畫中景物接近,卻是以如同細密畫(Miniature)的方式繪製。由此可以得知當年的中國畫家/畫師真的很努力去學習「新」技法 (這當然是為謀生,因為那些是外銷畫,不過誰為謀生而做的作品也很值得欣賞,或者說,西畫的傳統基本上都是為謀生的)。
 
       展覽主要以「透視法」為重要的切入點,兼談到畫題。相信大部分人對「透視法」不陌生,中學美術課至少有一堂會講。最令我感動的是展廳最盡頭的角落,一面牆展出了一張由中國畫師製作,滿滿是「錯」的消失點的畫。另一面牆卻是一張西方畫家用一點透視,只有一個消失點的畫,旁邊則是另一張中國畫家模仿一點透視技法畫的作品,正是下面那張,但在畫面上卻同時出現了幾個 消失點,不過應該不是單純搞錯透視法,而是在學習之外的再創造,正如caption旁有一張顯示消失點的解說圖,這張畫的畫師很精巧地計算過幾個消失點出 現的位置,整體而言既利用到「透視法」,又可以更好地表現建築內部,可以明顯感覺這一張多消失點的畫於畫面上更豐富,有更多供我們視點停留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間小房間同時展示了錢納利和啉呱的畫,分別是錢納利的自畫像和啉呱畫的錢納利畫像,我看過那畫很多次了,事實上,那展廳常常放同一批畫,只是 改改主題,有時換一下,不過我印象中是首次看到那兩張畫並列出來,或者是我實在太少進去。這樣並列看真的很有趣,可以看到啉呱的西畫技真的很純熟,處理人 物面部時好像刻意要令畫中人看起來臉色更紅潤更豐滿,我覺得這是直接反映他的審美觀,但處理衣服的領子下的襟花好像比較生硬,很可能是模仿原畫時,有些地方依靠想像畫不了,因為原本錢納利所畫的有較多筆觸,那襟花畫得不太仔細。兩張畫其實各有特色,真的很有趣!展覽把展品印刷成一系列明信片,也有這兩幅畫,不過啉呱的畫在印刷品上顏色真的差了很多,跟原畫差很多很多!

香港藝術館「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

       今天再跟研究生同學一起去藝術館看豐子愷的展覽:「有情世界 ─ 豐子愷的藝術」,乃我閉關寫文前最後一個輕鬆活動。星期天我已看了一次,不過當天人非常多、很擠,基本上什麼也看不清楚,所以我只停留了很短時間就走了。今天人比較少,可仔細看!

       下層的展館始終因為作品形式的限制,在整體展覽的 setting上真的很難有突破,老實說一整個場如是真的令人感覺有些悶,人少還會舒服,當人一多,基本上就什麼也看不到, 很難仔細去看,但豐子愷的作品卻正正是要花時間看、花時間思考品味的。說回作品,不少作品我在畫集中見過,值得一提是在部份作品中見到有sketch的線條,這我之前沒留意,還以為他是很隨意寫
隨意畫。至於作品的內容,很多看後教人不好受,在畫題的配合下,圖樣的諷刺意味真的很出很到肉.....整體來說,在下層展館我是較欣賞門口那做了少少effect的banner,其實他們可多選幾張圖做做效果,應該會更吸引更有趣味。

       至於樓上的展場,原本的場地已經較有古雅的味道,可能跟展櫃的顏色有關(似酸枝傢俱),尤其喜歡有個不開放的小房,房門現在特別貼了一張畫作的放大圖,是畫一個家庭一家人在一起的,感
覺很有心思,很有趣。另外最令我驚喜是我看見一張10年前看過、非常喜歡的畫,題為「惟有君家老松樹,春風來似未曾來」(上網很易找到畫像),在一眾作品中,這張畫在畫面上應該是不會特別吸引的,不過我看到時真的很高興。
       
       想當年文學老師要我們作文寫關於成長和夢想,這自然是很「行」的題,但我想認真一點處理,想了很久,同一段日子剛好在翻豐子愷畫集,看到那畫,被「春風來 似未曾來」這句子吸引,非常感慨,當時想到的是,當我們18歲,社會就突然有一個「成人」身分加諸我們身上,不過人的成長和發展其實是慢慢在進行的。同時,我在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麼,很感慨原本滿腔熱血的人之夢想也會無聲無息因年月而磨滅,當時的自己真的非常非常單純,很害怕自己的堅執會失去...... 畢竟那時候我是很理想化的,最愛虛無縹緲的文字,尤其最喜歡作家王尚義的作品,被他那句「我要尋找我要尋找我要尋找我要尋找我要尋找一個偉大的未知!」(我還一直記住要有5次"我要尋找")感動了很多很多次!

       今天重看這張畫,卻有很不同的感受,覺得以前的自己根本是看了一句說話就胡思亂想,「惟有君家老松樹,春風來似未曾來」,正因為老松樹「老」,根紮得深,才 夠堅定,不會被春風動搖。每個人成長也必然要變「老」,但最重要是反問一下自己有沒有紮好根,在我而言,所謂「根」就是個人的知識與學養,只要根基打得 夠,就不怕挑戰了!!!
當然,今天的我還有太多事物和處世態度要學習!